Logo设计公司遇到设计瓶颈,唯一的解...

“选择Logo设计公司行业,于我来说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件非常自然流向的事情。199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后,我在一家美资电信公司市场部工作了一年,觉得以往学习过的知识非常局限,就决心自费出国,去看看海外先进的设计。”

 

本期专访嘉宾: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
视觉与信息设计专业负责人
杂志撰稿人

——陈嵘

 

这一期,字在君有幸专访到了设计师陈嵘,他是在上海出生、上海长大、上海学习。小时候随父母支援西藏一年多,并于199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他自费留学日本攻读了武藏野美术大学的硕士,师从胜井三雄、新岛实;
2001年获得日本文部省国费留学生奖学金;2002年该校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设计及论文获该校年度优秀毕业设计奖。
2002年进入日本东京The Design Associates从事品牌及包装设计相关工作。
2005年陈嵘从日本返回上海,加入喜草(中国)创意设计上海分公司,任平面设计部总监;
2007年加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工作至今。

Logo设计公司

△“发现上海——2013”。
这件海报是参展2013年
上海平面设计双年展的海报,
素材是由当年的屏幕动态字体演化而来。
海报设计成可折叠的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
红蓝色的“上海”二字。

设计学习之路,让陈嵘受益匪浅

初三下学期开始,陈嵘系统性学习素描和色彩,高中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委托培养的华山美校附中班。在华山美校的三年专业学习对他影响很大,为后来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直升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后,头两年课程强度不大,反而无所事事有些荒废。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始在外面实习,学习了很多实战经验,对于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也都非常有帮助。

1996年大学毕业,他在工作一年后,觉得以往学习过的知识非常局限,就决心自费出国,去看看海外先进的设计。

到了日本经过语言学习后,各种机缘巧合,考入了武藏野美术大学的视觉传达设计硕士研究生。他在研究生的毕业设计创作阶段着重考察和研究了中国简体横排的内容,并尝试创作了一款实验性宋体字,有600多个汉字字符,作品获得了当年的优秀毕业创作奖。

毕业后他选择了留在东京工作,任职于一家专注于品牌和包装设计的公司The Design Associates。在日本的工作经历,让他很好地了解了日本商业设计的体系,以及设计公司与商业企业的关系,也建立了一些人脉。

2005年他回国后在日本着名的综合设计公司GK Design工作了三年,并于2007年加入了新创立的新型美术类专业高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Logo设计公司

△“字与字”
海报是为小林章与齐立二位字体设计师的
讲座及对谈而设计。
通过拉丁字母“T”与“字”的立体字结合,
希望能表达出
两种文字设计交流互融的态势。
 

·日本留学和工作期间,曾遇两位“恩师”

对于陈嵘而言,选择Logo设计公司行业,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件非常自然流向的事情,他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往设计的方向发展
在日本学习和工作时期,有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人物,一位是时任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任教授的胜井三雄先生。

“胜井先生是日本平面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在武藏美任教10年后退休,那年正好我毕业,很幸运算是关门弟子吧。胜井先生的视野非常广阔,当时已年近七十,却一直非常热衷新的技术,和年轻设计师交流甚多。对于中国现代设计起步不久的现状非常理解,也抱有极大的期待。可以说回国后选择进入设计教育领域,是受到了胜井先生的影响。”陈嵘说到。

“另一位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的老板佐藤忠敏,他是学经济出身,却留学美国学习设计,曾设计过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的标志。80年代创立了The Design Associates,企业文化完全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公司。在我任职期间设计师不分年龄、国籍、职位,对于设计方案会畅所欲言。在近四年的工作中,我看到了日本的商业设计最前线的发展,学习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经验。”

Logo设计公司

·汉字文化产品化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在陈嵘看来,汉字产品化是个非常难的问题。
“我想,对于汉字如何产品化,我现在没有答案,当然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汉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我们如空气般每天接触和阅读,也正因为如此,汉字产品化有相当的难度。反过来,在中国经济日益腾飞,生活进入小康的社会前提下,创意类文化产品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而以汉字为核心的创意产品会是其中的一大热点。”

 

如今,陈嵘设计的光盒子·笔筒已成为「字在」售卖的产品之一。这一产品,陈嵘最早是作为“汉仪新人文宋”字体上市的礼物而设计的,随后发现还是蛮受小范围受众欢迎,也又小批量的活动定制,后来就干脆自己新开发制作了一些。产品里面选用的笔画部件都用的是“汉仪新人文宋”的笔画,希望汉字笔画可以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创意产品中。

陈嵘很少去参加比赛之类的活动,第一个比较为人知道的奖项应该是2009年方正字体大赛的优秀奖,他参赛主要是因为计划在学校开设字体设计课程,需要有一些有说服力的东西给学生看。获奖那时,正好同时间参加了icograda北京大会及bt09展,借那个机会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是他最开心的事。

·教学的过程中,每年都有很多故事发生
在陈嵘的商业实战设计中,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案例。教学中每年也会很多故事发生,不过对他而言最记忆犹新的,大多是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前年毕业设计指导了几位学生参与移动终端字体设计的新尝试。因为移动终端的条件限制,学生非常担心大家设计出来的字体会非常雷同,不过后来我帮他们一起整理思路,得到了一些非常棒的结果。两款学生的创作被签约字库产品化,而且两款字体的出发点、风格完全不同。”
讲到设计,离不开设计灵感的问题,陈嵘认为,设计灵感是很难描述的。每次不同的设计创作,很多次所谓的“灵感”都来自不同的方式。

 

陈嵘说:“有时候在接到设计任务的同时,我脑子里已有一些想法,并最终实现。也有一些情况是脑子空空,不断搜集资料和整理思路才会形成一些成熟的构思。我的作品在商业设计部分,没有特定的形式特征,而文化类项目,围绕文字做展开的方式比较多。”

在设计领域颇有成就的陈嵘,还是保持着谦虚向上的心态。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设计师陈嵘谦虚说到,"我不敢说有啥成就,而是在现代字体设计方面有一些研究和实践。"

对于字体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陈嵘是从研究生毕业设计开始的。回国后一度在商业设计领域而有所离开,在进入高校从事设计教育后,有了重新回顾和提升的机会,就一直以此为核心在进行研究、推广和实践。

·设计瓶颈,唯一解决的方式是量的积累

设计瓶颈是每个设计师都会遇到的问题,陈嵘认为,遇到瓶颈的时候,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量的积累。无论是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思路、手绘草图,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会引发质变。

当今互联网时代下设计乃至整个设计行业的变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就像印刷、活字、照相技术被相继发明后,相关行业会发生变化一样。就他个人而言,互联网的发展,对他较熟悉的包装设计有相当冲击,设计语法在发生变化。字体字库设计方面,主要是屏幕显示字库称为未来的大方向之一,目前还未能看到具体发展脉络。

设计师陈嵘的工作非常忙乱,但他还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就他个人而言,在武藏野美术大学求学期间是阅读的高峰期。那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字体发展历史、字体设计、以及符号论相关书籍,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我理解书的内容会很慢,所以一般只尝试吸收能理解的内容,同时也会选择性忽略部分其他内容。”

 

 

更多内容:Logo设计公司   www.xicaodesign.com